我們必須打破一個在咖啡圈流傳已久的迷思:杯測分數不是絕對的品質指標,更高的分數不代表你一定會更喜歡。許多人追逐90+的咖啡,卻發現風味不如預期的驚艷,反而一杯87、88分的咖啡更讓你回味無窮。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帶你從被動的分數接受者,進化成能主動解讀分數結構的聰明品飲者。忘掉總分,我們來學習如何看懂分數背後的風味地圖,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命定咖啡」。

分數的真相:杯測表不是品質計分卡,而是風味地圖?

多數人看到杯測分數,第一反應就是比大小。事實上,不同的杯測系統有其獨特的評分哲學與目的,理解這點是你看懂分數的第一步。

SCA與COE的隱藏差異_為何說前者是_通用語言_後者是_尋寶指南
80分是天花板還是地板_重新定義_精品咖啡_的商業門檻

SCA與COE的隱藏差異:為何說前者是「通用語言」,後者是「尋寶指南」?

市面上最常見的兩個評分系統,分別來自 SCA(精品咖啡協會),一個致力於推廣全球咖啡知識與教育的權威組織,以及 COE(Cup of Excellence,卓越杯),一個旨在發掘各國最頂級咖啡並進行拍賣的競賽。

  • SCA 杯測系統 是一套「通用語言」。 它涵蓋了從香氣、風味、酸質到醇厚度等十個評分項目,目標是全面性地描述一杯咖啡的品質。 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咖啡專業人士都能溝通的標準化框架。
  • COE 競賽系統 則更像一張「尋寶指南」。 它的評分標準更為嚴苛,專注於發掘那些風味突出、無可挑剔的微批次咖啡。 能夠進入COE競賽的咖啡,本身品質已是金字塔頂端,因此其分數更能反映出風味的獨特性與稀有性。

所以,SCA的分數告訴你這杯咖啡「好不好」,而COE的分數則告訴你它有多「特別」。

以下表格比較了SCA與COE的評分系統

評分系統目標評分標準分數意義
SCA建立全球咖啡專業人士溝通的標準化框架全面性地描述一杯咖啡的品質 (香氣、風味、酸質、醇厚度等)咖啡的品質好不好
COE發掘各國最頂級咖啡並進行拍賣嚴苛,專注於發掘風味突出、無可挑剔的微批次咖啡咖啡有多特別

80分是天花板還是地板?重新定義「精品咖啡」的商業門檻。

根據SCA的定義,杯測分數達到80分以上的咖啡,才能被稱為「精品咖啡」。 這個80分,是品質的「地板」,而非天花板。它區分了精品與商業咖啡,但真正的精彩世界,是從80分才正要開始。

  • 80-84.99分 (非常好 Very Good): 這是精品咖啡的入門等級,通常風味乾淨、平衡。
  • 85-89.99分 (優秀 Excellent): 這個區間的咖啡會展現出更複雜的風味層次與產區特色。
  • 90-100分 (傑出 Outstanding): 這是極為罕見的等級,通常具有無與倫比的風味、清晰度和複雜性。

理解這個分級,你就會明白,盲目追求90+並無太大意義。對多數人而言,85-89分區間的咖啡,在價格與風味的平衡上,往往是最佳選擇。

拆解關鍵指標:哪些分數項目真正決定了你的「個人偏好」?

總分是由多個子項目構成的。學會看懂這些子項目的分數,你就能像看懂營養成分錶一樣,預測這杯咖啡是否符合你的口味。

酸質_Acidity_vs_風味_Flavor_如何從分數結構預測一杯咖啡的_鮮活度

酸質 (Acidity) vs. 風味 (Flavor):如何從分數結構預測一杯咖啡的「鮮活度」?

「酸質」和「風味」是決定一杯咖啡核心調性的關鍵。

  • 酸質 (Acidity) 這裡指的不是醋的酸,而是類似新鮮水果的明亮、活潑感。 高品質的酸質會帶來清爽、多汁的口感,讓咖啡喝起來更有「鮮活度」。
  • 風味 (Flavor) 這是對咖啡香氣與味道最直接的描述,也是杯測中最核心的項目。 評分時會參考 SCA風味輪,一個將咖啡風味系統化分類的工具,從花香、果香到堅果、巧克力等,提供了一套共通的描述語言。

如果你偏愛明亮、果香四溢的咖啡(如水洗衣索比亞),你應該關注「酸質」和「風味」分數較高的咖啡。

醇厚度_Body_與餘韻_Aftertaste_為何這兩項是決定_記憶點_的關鍵

醇厚度 (Body) 與餘韻 (Aftertaste):為何這兩項是決定「記憶點」的關鍵?

如果說酸質與風味是咖啡的第一印象,那麼醇厚度和餘韻就是它能否讓你念念不忘的關鍵。

  • 醇厚度 (Body) 指的是咖啡在口中的重量感與質地,是滑順、厚實還是清爽、水感。 日曬處理的咖啡豆通常比水洗豆有更厚實的醇厚度。
  • 餘韻 (Aftertaste) 指的是喝下咖啡後,喉嚨與口腔中殘留的美好風味能持續多久。 一個綿長、甘甜的餘韻,是高品質咖啡的重要標誌。

如果你喜歡口感厚實、回甘持久的咖啡(如蘇門答臘曼特寧),那麼「醇厚度」和「餘韻」這兩項的高分,對你來說就比高酸質來得更有意義。

避開常見陷阱:杯測師沒告訴你的「扣分項」潛規則。

杯測不只加分,更重要的是「不扣分」。有幾個項目,滿分是基本要求,一旦被扣分,就代表著警訊。

一致性_Uniformity_與乾淨度_Clean_Cup_為何滿分才是常態_扣分才是警訊

一致性 (Uniformity) 與乾淨度 (Clean Cup):為何滿分才是常態,扣分才是警訊?

在標準杯測流程中,會同時品評5個杯子裡的同款咖啡。

  • 一致性 (Uniformity) 檢查這5杯咖啡的風味是否完全一致。只要有一杯出現了不同的味道,就會被扣分。
  • 乾淨度 (Clean Cup): 檢查所有杯中是否有任何不屬於咖啡的異味或瑕疵味。

這兩項的滿分都是10分。 得到滿分是理所當然,代表這批豆子品質穩定且沒有異味。如果這兩項被扣分,即使總分不低,也意味著你買到的這包咖啡,風味可能時好時壞,存在踩雷的風險。

瑕疵_Defects_的致命影響_一杯_發酵味_的咖啡是如何被判出局的

瑕疵 (Defects) 的致命影響:一杯「發酵味」的咖啡是如何被判出局的?

瑕疵是杯測中的「一票否決項」。SCA將瑕疵分為兩類

  • 輕微瑕疵 (Taint) 指的是可辨識但不算強烈的異味,例如輕微的土味或發酵味。每出現一杯,總分會被扣2分。
  • 嚴重瑕疵 (Fault) 指的是非常強烈、令人不悅的味道,如酚味(類似塑膠或藥水味)或霉味,會讓咖啡難以下嚥。每出現一杯,總分會被扣4分。

一杯帶有嚴重瑕疵的咖啡,無論其他項目分數多高,都會被直接判為不合格。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生豆商和烘豆師如此重視瑕疵豆的挑選。

實戰應用:如何將杯測分數轉化為你的購買決策?

學會了理論,最終還是要回歸實踐。讓我們看看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在日常的咖啡選購中。

解讀咖啡豆包裝_分數_處理法_海拔如何連動影響風味

解讀咖啡豆包裝:分數、處理法、海拔如何連動影響風味?

一個專業的咖啡豆包裝,會提供豐富的線索。

  • 處理法 (Processing) 水洗法 (Washed) 通常風味乾淨、酸質明亮;日曬法 (Natural) 則果香濃郁、甜感和醇厚度更高。
  • 海拔 (Altitude) 一般來說,高海拔地區的咖啡豆密度更高,風味更為複雜、酸質更細緻。
  • 分數結構 結合以上資訊,再對照分數結構。例如,一個高海拔的水洗耶加雪菲,其「酸質」和「風味」分數理應較高;而一個巴西的日曬豆,則可能在「甜度」和「醇厚度」上表現更佳。

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資訊,你就能在沖煮前,對這杯咖啡的風味有一個清晰的預期。

建立個人風味資料庫_如何用杯測邏輯找到你的_命定咖啡

建立個人風味資料庫:如何用杯測邏輯找到你的「命定咖啡」?

找到好咖啡的終極方法,是建立你自己的風味偏好資料庫。 你不需要專業的杯測碗或杯測匙,只需要一本筆記本。

這個過程,就是將客觀的杯測標準,轉化為主觀偏好的過程。久而久之,你將不再需要依賴分數,而是能自信地說出:「我想要一杯風味乾淨、帶有柑橘酸質、餘韻有紅茶感的咖啡。」這時,你就真正掌握了杯測的精髓。

以下表格總結了建立個人風味資料庫的步驟

步驟關鍵行動目標
記錄記錄產區、處理法、烘焙度、杯測分數收集客觀資訊
描述描述香氣、酸甜苦、口感、餘韻記錄主觀感受
對比與歸納回顧筆記,找出共同特徵轉化為主觀偏好
專家級FAQ_關於咖啡杯測的快問快答

專家級FAQ:關於咖啡杯測的快問快答

  • Q1: 我在家裡可以做標準杯測嗎?需要哪些工具?

A:絕對可以。你最基本需要的是:幾個大小、材質、形狀都相同的杯子(容量約150-200ml)、一支湯匙(專門用於杯測)、電子秤、磨豆機和能提供穩定溫度的熱水壺。 關鍵在於維持所有變因的一致性,才能進行客觀比較。

  • Q2: 杯測分數會隨時間改變嗎?

A:會的。咖啡豆是有生命的。剛烘焙好的豆子需要幾天到一兩週的「養豆期」,讓風味發展得更完整。隨著時間拉長,咖啡豆的香氣會逐漸散失,風味也會變得平淡,分數自然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新鮮烘焙是高品質咖啡的關鍵之一。

  • Q3: 「日曬」和「水洗」處理法,在杯測分數上通常有什麼樣的特徵差異?

A日曬豆因為是整顆咖啡果實一起乾燥,果肉的糖分和風味會滲透到豆中,所以在「甜度」、「醇厚度」和「風味」的複雜度上(特別是熱帶水果、發酵酒香)通常得分較高。 水洗豆則因為去除了果肉再發酵清洗,風味上更純粹、乾淨,因此在「酸質」的明亮度與「乾淨度」上往往表現更出色。

  • Q4: 什麼是 Q Grader?他們的分數真的比較客觀嗎?

AQ Grader 是由 CQI(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學會) 認證的專業咖啡品質鑑定師。 他們經過嚴格的感官能力訓練與考試,確保能使用全球統一的SCA標準來評鑑咖啡。 他們的分數之所以客觀,是因為所有Q Grader都必須定期進行「校正」,確保彼此對風味的判斷標準維持一致。 因此,由Q Grader評鑑的分數,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與參考價值。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