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聊肯亞SL28。但這次不談那些老掉牙的風味描述,什麼黑醋栗、烏梅、番茄酸香。我想跟你分享的是一個更殘酷的現實:你我鍾愛的這款經典肯亞風味,正在一場經濟與生態的戰爭中,慢慢走向黃昏。我們喝下的每一口,可能都是在為一個瀕危的味覺記憶投票。
破除迷思:SL28的「純種光環」是個美麗的誤會?
市場上許多人把SL28奉為「純正波旁後裔」,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它的身世遠比你想的複雜,而這份複雜性,恰好是其獨特風味的來源。

SL28的真實身世:它究竟是不是Bourbon的直系後代?
SL28並非單純的波旁變種。它的全名是Scott Laboratories 28(史考特實驗室28號),是193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的肯亞政府,委託實驗室為適應當地環境而選育出的品種。 當時的目標很明確:找到既能抗旱、風味又好的咖啡樹。
研究人員從42個不同來源的咖啡樹中進行篩選,最終選定了SL28。 它的基因背景極為豐富,混合了來自坦尚尼亞的抗旱品種、摩卡、以及葉門的鐵比卡血統,當然也包含了波旁的基因。 最近的基因測試更證實,SL28與波旁基因群有關聯,但絕非100%的純種後代。 把它想像成一個天賦異稟的混血兒,而不是血統純正的貴族,或許更為貼切。

風味基因 vs. 肯亞風土:是誰造就了無可取代的黑醋栗炸彈?
SL28的風味,是基因與環境的完美合謀。它的基因提供了產生複雜有機酸的潛力,但真正將其催化成標誌性「黑醋栗炸彈」的,是肯亞獨一無二的風土。
首先是土壤。肯亞中部的火山土壤富含磷酸,這種無機酸能讓咖啡的酸質在明亮的同時,口感卻更加圓潤柔順,而不是尖銳的刺激感。 其次是海拔。主要產區如Nyeri(冽里)和Kirinyaga(奇里雅加),海拔普遍在1500至2100公尺之間。 高海拔的低溫減緩了咖啡果實的成熟速度,讓咖啡豆有更充分的時間積累糖分與芳香物質,最終形成密度更高、風味更複雜的硬豆。 所以,SL28的風味炸彈,一半是天生基因,另一半則是肯亞高地風土的精心雕琢。
以下表格總結了SL28風味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 具體描述 | 作用 |
---|---|---|
基因 (SL28) | – | 提供產生複雜有機酸的潛力 |
肯亞風土 – 土壤 | 中部火山土壤富含磷酸 | 使咖啡酸質明亮且口感圓潤柔順 |
肯亞風土 – 海拔 | Nyeri和Kirinyaga等產區,海拔1500-2100公尺 | 減緩成熟速度,積累糖分與芳香物質,形成高密度硬豆 |
經濟學的殘酷真相:為何農民正在「背叛」SL28?
當我們在咖啡館裡讚嘆SL28的風味時,肯亞的咖啡農們卻在進行一場殘酷的生存抉擇。對他們來說,種植SL28越來越像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產量與抗病性的致命二選一:Ruiru 11與Batian如何改變賽局?
SL28有兩個致命缺點:產量低,且極易感染咖啡漿果病(CBD)和葉鏽病。 這兩種真菌病害,嚴重時能摧毀整個產季高達六成的收成。 這意味著農民投入了整年的心血,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肯亞咖啡研究所(CRI)在1985年推出了Ruiru 11,並在2010年發布了Batian。 這兩個新品種是SL28與其他抗病品種(包括羅布斯塔的基因)的混血後代,它們不僅產量遠高於SL28,更能有效抵抗CBD和葉鏽病。 對於小農來說,選擇Batian或Ruiru 11意味著更穩定的收入和更低的風險。 這場品種間的戰爭,SL28正從經濟效益上節節敗退。

「精品」的代價:一杯SL28的成本,究竟藏了多少隱形成本?
你為一杯頂級SL28付出的高價,不僅僅是為風味買單,更是為其背後的「無效率」和「高風險」買單。SL28的低產量和高染病風險,意味著單位土地的產出極低。 為了維持生計,農民必須在拍賣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價格,才能彌補這些損失。
此外,肯亞的咖啡產業高度依賴由約70萬小農組成的合作社體系。 這些小農將咖啡果實送到合作社的處理廠(Factory)統一處理,再透過內羅畢咖啡交易所(NCE)的拍賣制度出售。 這個漫長的鏈條,每一環節的成本都會層層疊加。當市場上出現了產量更高、更容易照顧的Batian時,堅持種植SL28的農民,其機會成本變得異常高昂。
從產地到杯中:為何你喝的SL28,風味差異如此巨大?
即便你買到了標示為SL28的咖啡,風味也可能天差地遠。關鍵就在於處理法與烘焙這兩個環節,它們既是釋放風味的魔法,也可能是毀掉好豆的品管惡夢。

肯亞式水洗的雙重發酵:是風味魔法還是品管惡夢?
肯亞咖啡之所以酸質明亮乾淨,很大程度歸功於其獨特的「肯亞式水洗法」(Kenyan Washed Process),也稱為K72或雙重發酵法。 這個過程極其繁複:
這總計長達72小時的發酵過程,能創造出極致乾淨、酸甜感平衡且帶有酒香的風味。 但這也是一場豪賭。發酵時間、溫度、水質的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產生瑕疵味,讓整批豆子毀於一旦。 這就是為何同樣是SL28,有些批次風味驚人,有些卻平淡無奇,關鍵就在處理廠對發酵過程的掌控精準度。

烘豆師的考驗:如何不讓SL28的明亮酸質變成尖酸刻薄?
SL28豆質堅硬、密度高,這意味著它需要強大的火力才能將熱能傳遞到豆芯,發展出完整的風味。 但它豐富的有機酸也是一把雙面刃,烘焙時若火侯控制不當,很容易發展不足,產生令人不悅的尖酸和植物生澀味。
一個優秀的烘豆師在處理SL28時,會特別注意脫水階段的熱能供給,確保豆芯充分熟化。在一爆(豆子第一次爆裂)前後,必須精準地控制火力與風門,既要將明亮的果酸轉化為甜感,又要避免高溫燒毀細緻的香氣物質。可以說,烘焙SL28就像在鋼索上跳舞,既要展現其奔放的酸質,又要抑制其狂野的尖銳,最終呈現出甜美、多汁且平衡的樣貌。
2025年SL28採購指南:如何聰明下注,買到真正的頂級批次?
了解了SL28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後,我們作為消費者,該如何精準地選購,才能支持那些堅持品質的生產者,並享受到最頂級的風味?

解讀產區密碼:Nyeri、Kirinyaga、Murang’a,我該選誰?
肯亞的頂級產區幾乎都圍繞在肯亞山周圍,其中以Nyeri(冽里)和Kirinyaga(奇里雅加)最為知名。
- Nyeri:此區的咖啡通常風味最強勁、酸質最複雜,帶有濃郁的莓果和番茄般的風味,醇厚度也最高。
- Kirinyaga:風味同樣出色,但相較於Nyeri,口感可能更乾淨、花香更顯著。
- Murang’a(穆拉雅):也是一個重要的產區,品質優異,風味平衡。
選擇哪個產區取決於你的口味偏好。如果你追求極致的風味衝擊力,Nyeri是首選;若偏愛更優雅細緻的表現,Kirinyaga或許更適合你。

看懂標示:除了品種,處理廠(Factory)與海拔為何是關鍵指標?
在選購肯亞咖啡時,只看「SL28」這個品種名是遠遠不夠的。兩個更關鍵的指標是處理廠(Factory/Washing Station)和海拔(Altitude)。
- 處理廠:在肯亞的小農合作社體系中,處理廠是品質的靈魂。 一個管理嚴謹、設備精良的處理廠,能確保雙重發酵過程的穩定與乾淨,將SL28的風味潛力發揮到極致。知名處理廠的名字,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
- 海拔:海拔越高(例如1700公尺以上),咖啡豆的生長越緩慢,密度越高,風味也越濃縮。 標示高海拔的批次,通常意味著更優異的風味潛力。
因此,一個理想的標示應該是「肯亞 冽里產區 Othaya合作社 Gichathaini處理廠 SL28 AA級 1850公尺」。這樣的資訊密度,才能讓你真正了解杯中物的來歷與價值。
以下表格比較了肯亞咖啡選購時的兩個關鍵指標:
指標 | 重要性 | 影響 |
---|---|---|
處理廠 | 品質的靈魂 | 確保雙重發酵過程的穩定與乾淨,發揮SL28的風味潛力 |
海拔 | 越高越好(例如1700公尺以上) | 咖啡豆生長緩慢,密度高,風味濃縮 |

關於SL28的快問快答
- Q1: SL28和SL34有什麼不同?
SL34是史考特實驗室選育的另一個品種,基因上更靠近鐵比卡。 它的風味與SL28相似,但通常口感更濃厚、酸質稍稍柔和一些,對多變氣候的適應力也比SL28好一點。
- Q2: 肯亞AA、AB、PB是什麼意思?和SL28有關係嗎?
AA、AB、PB是肯亞官方的咖啡豆大小分級制度,與品種或風味沒有直接關係。
- AA:指尺寸較大的豆子(約17-18目,或6.7-7.1mm)。
- AB:為A級和B級的混合,尺寸略小於AA。
- PB:指Peaberry(圓豆),是單一胚珠發育成的橢圓形豆子。
雖然很多人偏好AA級,但風味好壞最終還是取決於品種、風土和處理法。
- Q3: SL28適合做義式濃縮咖啡嗎?
可以,但挑戰性很高。SL28極高的酸質在義式濃縮下會被放大,容易變得過於尖銳。需要非常有經驗的咖啡師,透過調整研磨、水溫、壓力和萃取時間,才能找到平衡點,萃取出帶有糖漿般甜感和濃郁果香的Espresso。一般建議以手沖方式更能展現其細緻的風味層次。
- Q4: 我該如何手沖SL28?有建議參數嗎?
手沖SL28的目標是展現其明亮酸質與甜感。建議使用稍高的水溫和中細研磨度。
- 粉水比:建議從1:15開始嘗試(例如15克粉對225克水)。
- 水溫:92-94°C,如果覺得酸味太刺激,可以稍微降低水溫。
- 研磨度:中細研磨。
- 手法:可以採用分段注水,例如悶蒸後分2-3次注水,總萃取時間控制在2分10秒至2分30秒之間,避免過度萃取產生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