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杯測是評估咖啡品質的重要工具,需要標準化的環境設備、嚴謹的樣品處理流程,以及專業的評分技巧。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杯測的完整流程,從環境準備、樣品控制,到風味評估與缺陷識別,讓您掌握如何運用SCA評分表與風味輪,建立專業的品質評鑑能力。
專業杯測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如何打造標準的杯測環境與設備配置?
要做好杯測,環境跟設備的標準化可是重中之重。讓我來分享一下專業杯測室該怎麼配置:
環境控制這塊,首要就是光線要夠標準。我們會用5000K的專業光源,這樣才能精準判斷咖啡的色澤。再來就是整個空間要維持在20-22度,濕度保持55-70%之間 — 畢竟咖啡的香氣跟口感都會受溫濕度影響。
基本設備這部分,首先要提到的是標準杯測杯。一般來說,我們選用200-210ml、上緣直徑7.5-8公分的白瓷杯,這個尺寸最適合觀察和品嚐。更重要的是要準備一台精度到0.1克的天平,還有能穩定輸出的磨豆機。其實,連泡咖啡用的水質都有規範,TDS值要在125-175ppm之間呢!
這些看似龜毛的規定,都是確保每次杯測結果都能精準可靠的關鍵。
該如何正確處理樣品並控制關鍵參數?
要進行專業杯測,樣品處理可是一門學問。首先談烘焙,我建議用Agtron比色計控制在60-65度間的中焙,這樣最能平衡呈現咖啡的各種風味特性。烘完後記得靜置個一兩天,讓風味穩定下來。
講究一點的話,研磨度也要嚴格把關。通常我會設定在600-800微米的中粗度,大概就是細砂糖的顆粒感。每杯固定使用5.5-6.5克咖啡粉,研磨後趕緊在15分鐘內沖煮,以免香氣跑掉。
關於沖煮參數,以下是我整理的黃金比例:
關鍵參數 | 建議標準 |
---|---|
水溫 | 93-95°C |
粉水比例 | 1:16-18 |
萃取時間 | 4-5分鐘 |
實際操作時,記得要嚴格遵守這些標準,畢竟評測的公平性很重要呢。
專業杯測的標準流程與評分方法是什麼?
如何正確使用杯測評分表?
關於SCA杯測評分表,這可是我們品質把關的好幫手。以前常有人問我怎麼判斷咖啡好壞,現在讓我來分享一下專業評分的眉角。
主要評分項目是這樣的:
評分項目 | 評分重點 |
---|---|
香氣 | 聞起來香氣夠不夠迷人、層次是否豐富 |
風味 | 入口後的味道組合、整體平衡感如何 |
餘韻 | 喝完後的回甘感、香氣留存時間 |
酸度 | 酸質的類型和強度是否討喜 |
醇厚度 | 口感的濃郁程度、質地是否順滑 |
至於分數標準,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6分多算及格咖啡,7分多就是值得推薦的好咖啡,8分以上進入精品等級,9分以上就是真正的神品了。這套系統雖然看起來複雜,但多練習幾次就會發現,它其實幫助我們很準確地找出每支咖啡的特色。
專業杯測的具體步驟與技巧有哪些?
說到專業杯測,其實有個標準SOP要遵循呢!讓我來分享實戰經驗:
第一步是評估乾香,這就跟在咖啡店聞豆子的香氣差不多。要輕輕搖動杯子15-30秒,但記得別太大力,不然會影響後面的步驟。
進一步說,沖泡時要特別注意水溫,一定要控制在93-95度,這個溫度最能展現咖啡的風味。沖好後靜置4分鐘,然後用湯匙打破表面的咖啡膜,趕快聞香。
至於品嚐技巧呢,關鍵在於用專用匙快速吸入口中,讓咖啡均勻覆蓋整個舌頭。每次品嚐要間隔30秒,這樣味蕾才不會疲勞。
最後分享個小撇步,每個樣品至少要品三次才準確。而且環境溫度最好維持在20-22度,太冷太熱都會影響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專業杯測師都會定期參加培訓,確保評估能力始終在線。
要如何辨識與描述咖啡的風味特性?
風味輪該如何應用?常用的描述詞彙有哪些?
講到咖啡風味的描述方式,其實我們都會用到SCA的風味輪這個超實用的工具。就好比用地圖定位一樣,從中心往外找,一層一層定位出更細緻的風味特徵。
比方說,當你喝到一杯有水果味的咖啡,順著風味輪往外延伸,就能更精確地指出是「柑橘」還是「漿果」的風味。要描述得夠專業,我們通常會從這幾個面向下手:
- 酸質表現:是明亮活潑的酸,還是圓潤柔和的酸?
- 甜度層次:從糖果般的甜到焦糖的香甜都有
- 口感變化:可能是絲滑的、厚實的,或是清爽順口的
- 餘韻表現:看看風味在口中停留的時間和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描述詞其實就像是咖啡界的共同語言,讓我們能更準確地溝通每一杯咖啡的特色。
如何識別與評估咖啡的風味缺陷?
講到風味缺陷,我們來聊聊最常遇到的幾種問題吧:
缺陷類型 | 特徵與感受 | 主要原因 | 品質影響 | 解決方向 |
---|---|---|---|---|
發霉味 | 就是那種放在潮濕衣櫃的衣服味道 | 豆子儲存環境太潮濕 | 直接影響食安,零容忍 | 確保倉儲環境乾燥通風 |
酸臭味 | 有點像放壞的水果那種味道 | 處理過程發酵失控 | 基本分數至少砍一半 | 嚴格控制發酵時間 |
焦苦味 | 想像把吐司烤到焦黑的味道 | 烘焙時間或溫度過頭 | 整體風味失衡 | 微調烘焙參數 |
青草味 | 類似剛割完的草皮氣味 | 生豆採收太早 | 風味層次不夠成熟 | 把握最佳採收時機 |
橡膠味 | 有點像新買的橡膠拖鞋味道 | 機器清潔不確實 | 大幅影響口感純淨度 | 定期徹底清潔設備 |
關於評分標準,其實也蠻直觀的:
- 如果缺陷很輕微(需要仔細品嚐才察覺):扣1-2分
- 明顯感受得到的缺陷:扣3-5分
- 一喝就覺得「這杯有問題」的:直接扣6分或判定不合格
- 如果同時出現多個缺陷:累計扣分,最慘可能變零分
順帶一提,在評估時要特別注意:
- – 缺陷是持續存在還是只出現一下下
- – 要確實記錄每個缺陷的強度
- – 分析缺陷對整體風味的破壞程度
不同產區的咖啡該注意哪些杯測重點?
說到不同產區的品評重點,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方便大家掌握:
產區 | 你會喝到什麼 | 評測該注意什麼 |
---|---|---|
哥倫比亞 | 柑橘般的明亮酸甜,整體相當均衡 | • 酸甜是否和諧(1-5分) • 柑橘香氣表現(1-5分) |
衣索比亞 | 茉莉花香配上明亮果酸,層次豐富 | • 花香的複雜程度(1-5分) • 明亮酸質表現(1-5分) |
巴西 | 可可與堅果香,溫和順口不過酸 | • 口感厚實度(1-5分) • 可可堅果香濃郁度(1-5分) |
肯亞 | 像在喝新鮮漿果汁,明亮清爽 | • 酸味層次感(1-5分) • 漿果香純度(1-5分) |
特別提醒一下,評分時要特別注意:
- 每個產區的特色風味佔總分60%
- 參考SCA風味輪來確認風味純度
- 要考慮當季氣候對風味的影響
- 評分都是1-5分制,5分代表完美表現
根據經驗,當你喝到一支咖啡特別符合產區特色,那通常都會是高分表現!
結語與建議
專業咖啡杯測是一門需要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技術,從環境設備的標準化配置,到樣品處理的精準控制,再到風味評估的專業技巧,每個環節都不容忽視。透過系統化的評分方法、風味輪的運用,以及對各類缺陷的敏銳判斷,才能確實掌握咖啡品質,為消費者把關每一杯咖啡的品質。